
烈日下的沙滩,咸湿的海风裹挟着游客的欢笑声,海边旅游景点不仅是放松身心的天堂,更是隐藏着商业机会的黄金地带,对于经营者而言,抓住游客的即时需求与情感价值,往往能让商品销量翻倍。
新鲜海产与便携小吃
现烤鱿鱼、炭烧生蚝、冰镇椰子水等即食类产品常年占据销量榜首,三亚某海滨摊主曾分享经验:将海产现场加工并采用透明包装,配合“扫码看捕捞视频”的营销手段,单日销售额突破8000元,便携性至关重要,独立包装的鱼干、虾饼、海苔脆片等便于携带的零食,复购率比普通商品高出47%。
防晒装备与功能服饰
紫外线强度超过3级的沿海地区,防晒霜、冰袖、草编遮阳帽等刚需产品销量稳定,青岛栈桥商户数据显示,带有UV防护指数的防晒衣,在7-8月旺季日均售出200件以上,近年流行的大檐编织帽搭配飘带设计,既实用又成为拍照道具,溢价空间可达60%。
文创产品与沉浸体验

贝壳风铃销量在厦门曾因过度同质化下跌30%,而曾厝垵某工作室将GPS定位芯片植入手工漂流瓶,让游客可追踪漂流轨迹,价格翻三倍仍供不应求,提供海玻璃首饰DIY、沙画体验等互动项目,能将客单价提升至180-300元区间,且带动材料包线上复购。
摄影服务与场景租赁
无人机航拍服务在威海成山头等悬崖海岸线需求旺盛,专业摄影师跟拍2小时收费600-1200元,透明独木舟、彩虹泳圈等网红道具的租赁业务,在烟台养马岛旺季每日周转率达400%,关键要打造“社交货币”式产品——让人主动传播的视觉元素,比单纯商品销售更具裂变效应。
海边商业的本质是贩卖记忆点,当冲浪板造型的USB充电宝能让人想起浪花拍岸的瞬间,当海盐味香薰蜡烛能复刻度假氛围,商品便超越了实用属性,成为情感载体,精准把握游客“想要带走一片海”的心理,才是持续盈利的核心逻辑。(数据来源:文旅部《2023海滨旅游消费趋势报告》、地方文旅局商户调研数据)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