矗立于上海外滩的海关大楼钟楼,自1928年敲响第一声起,便成为这座城市的“时间守护者”,许多人驻足黄浦江畔时,总会被浑厚的钟声吸引,这座百年大钟究竟以怎样的节奏与城市共鸣?
百年历史的见证者
海关大钟由英国设计、上海制造,主体为全铜机械结构,至今保留着原始动力系统,钟面直径超5米,分针长度接近4米,曾为亚洲第一大钟,1956年之前,大钟以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旋律报时,后改为《东方红》片段,每日首次奏响时间为上午7点整。
机械与音乐的完美融合
大钟每小时自动敲击一次,整点播放完整《东方红》旋律,持续约1分30秒,夜间22点至次日7点为静音时段,避免影响周边居民,特殊日期如元旦、国庆节,钟声会延长至15分钟,并配合灯光秀呈现。
精准度是机械钟的核心价值,上世纪30年代,海关配备专人每日校对时间,误差控制在0.5秒内,如今虽接入卫星授时系统,但工作人员仍坚持每周三次手动维护发条装置,延续传统工艺。
城市精神的象征
2019年大钟启动封闭修缮,市民自发在社交媒体发起#等钟归来#话题,阅读量破亿,重开当天,数千人聚集外滩聆听久违的钟声——这种集体记忆的唤醒,印证了钟楼早已超越物理存在,成为上海开放包容精神的具象符号。
聆听钟声的最佳时刻
推荐两种体验方式:晴日午后,钟声与江面货轮汽笛声交织,构成独特的城市音景;夜晚19点整,钟声伴随对岸陆家嘴灯光初亮,历史与现代在此刻碰撞,若遇大雾天气,湿润空气会让钟声显得格外悠远绵长。
站在汉口路与中山东一路交汇处仰视钟楼,青铜指针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,当《东方红》旋律第124万次响起时(注:按年均8760次计算),或许会想起建筑师威尔逊的初衷:“时间应被具象化为可感知的公共记忆。”这座大钟用94年的坚持证明,真正的城市地标从不需要喧嚣的宣告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