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门票价格与体验严重失衡
部分景区门票定价虚高,但配套服务与景观质量却难以匹配,某些人造景点以“网红打卡地”为噱头,收取上百元门票,实际游览面积不足半小时即可逛完,游客购票前建议通过官方平台查看真实评价,或选择免费开放的公共景区替代。
捆绑消费防不胜防
一些景区将入口设在商业街尽头,游客需穿过长达数百米的纪念品摊位才能抵达核心区域;部分景点甚至强制要求购买套票,包含毫无关联的游乐项目,若遇到类似情况,可向当地文旅部门投诉,保留消费凭证作为证据。
过度修图制造虚假宣传
宣传照片中清澈见底的湖泊,实为浑浊水池;号称“四季花海”的场地,可能只有零星几片花丛,建议游客通过短视频平台的实时定位功能,查看其他用户当天上传的实拍画面,降低“照骗”风险。

隐形安全风险常被忽视
缺乏安全防护的自然景点尤其危险,如未设置护栏的悬崖观景台、年久失修的木质栈道,2023年某山区景区因护栏螺丝脱落导致游客摔伤的事件,暴露出安全管理漏洞,出行前务必查看景区安全评级,避开设施老旧的场所。
天价餐饮宰客套路升级
山顶一瓶矿泉水卖20元、一碗素面标价88元的现象仍未杜绝,更隐蔽的套路是“时价海鲜”或“特色野生食材”,结账时价格可能翻十倍,自备干粮或选择景区外连锁餐厅就餐,能有效控制预算。
旅游的本质是放松身心,若因景区管理方的投机行为影响体验,不妨行使“用脚投票”的权利,与其跟风挤入营销过度的景点,不如探索小众目的地——风景未必逊色,但坑人套路一定少得多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