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游景区的餐饮生意看似门槛低,但真正能持续盈利的商家往往抓住了几个关键点,想在景区靠卖食物赚钱,必须理解游客的核心需求:方便、快捷、有特色,同时价格透明合理,以下是具体策略,供参考。
精准选址决定流量基础
景区入口、热门打卡点附近、休息区是黄金位置,入口处适合卖便携小吃,比如烤肠、煎饼;观景台附近可推出现做冰淇淋或鲜榨果汁;休息区搭配能坐下食用的品类,如酸辣粉、小笼包,避免扎堆同质化产品,观察周边摊位类型,填补空白需求。
选品遵循“三高原则”
高毛利、高效率、高辨识度的产品更易存活。
1、预包装改良款:瓶装酸梅汤升级为现场熬制的古法酸梅汤,用铜锅展示制作过程,单价可从5元提升至15元,毛利率超70%
2、小吃本地化创新:黄山景区将梅干菜饼缩小成巴掌大,单价8-10元,游客边走边吃无负担,单日销量可达500+份
3、季节限定款:冬季推姜汁撞奶、夏季做芒果沙冰,利用温差创造消费冲动。
成本控制决定生死线
景区租金通常占营业额20%-35%,需通过三种方式压缩成本:
- 设备选多功能型:一机实现煎、烤、炸功能
- 原料采用半成品:预制好的糍粑半成品比现场手打节省40%人力
- 包装走极简风:用牛皮纸袋代替塑料盒,既环保又降低0.3-0.5元/单成本。
动态调整产品结构
节假日主推套餐组合,登山能量包”(矿泉水+茶叶蛋+压缩饼干)定价25元,比单品购买便宜3元,提升客单价,雨天立即切换关东煮、红糖姜茶等暖食,单日雨天营收甚至可能超过晴天。
文化赋能提升溢价空间
西安回民街的柿子饼用特制木模压出“长安”字样,比普通柿子饼贵2元仍供不应求;杭州灵隐寺素斋馆将菜品命名为“禅心”“菩提”,人均消费达80元,把食物与地域文化绑定,能有效弱化价格敏感度。
食品安全是隐形竞争力
公示卫生许可证、从业人员健康证,使用可视封口包装,某古镇绿豆糕摊位因在操作台安装透明玻璃,展示现磨绿豆过程,复购率比隔壁摊位高3倍。
个人观点:景区餐饮想长久盈利,本质是帮游客解决“饿、渴、累”的真实痛点,不必追求复杂品类,重点打磨2-3款爆品,用标准化流程保证出品速度,配合场景化营销,自然能形成口碑传播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