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高铁网络在中国的飞速发展极大提升了区域间的连接效率,但许多知名旅游景点至今仍未通高铁,这让部分游客感到困惑,这一现象的形成并非偶然,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地理条件限制是首要难题
国内大量自然景观类景区集中在山地、峡谷、高原等复杂地形区域,例如九寨沟、张家界等世界级景区,周边地质构造活跃,山体稳定性差,若强行修建高铁,不仅施工成本可能超过平原地区的3-5倍,隧道桥梁占比过高还会显著增加运营维护难度,2021年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建设数据显示,该线路桥隧比高达95%,单公里造价突破1.5亿元,直观反映出特殊地貌对轨道交通建设的制约。
经济效益评估决定投资优先级
铁路规划需考虑客流的持续稳定性,以敦煌为例,旅游旺季日均客流约2万人次,淡季骤降至不足3000人次,高铁建设动辄数百亿的投资,若仅靠季节性客流支撑,投资回报周期可能超过30年,相比之下,优先连接常住人口超300万的城市群,更能发挥高铁的经济带动作用,国家发改委2023年轨道交通规划文件明确指出,线路审批需满足"客运强度不低于每日每公里2500人次"的硬性指标。
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逾越

三江源国家公园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域,大型施工可能破坏动植物栖息地,2019年成贵高铁建设时,为保护赤水河生态环境,专门增加6.3亿元投资调整线路走向,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,近五年有12个轨道交通项目因环评未通过暂缓审批,其中8个涉及自然保护区和饮用水源地。
交通接驳体系正在完善
未通高铁的景区正通过"空铁联运""公铁接驳"提升可达性,黄山北站至景区换乘中心建成全国首个景区专属轨道接驳系统,贵阳龙洞堡机场实现与省内88%的4A景区大巴直通,交通运输部《旅游交通提质升级方案》提出,2025年前将建成200个"零换乘"旅游集散中心。
作为深耕旅游业十年的从业者,我认为景区交通建设需要跳出"唯高铁论"思维,比起单一交通方式,构建航空、铁路、公路协同发展的立体网络,配套景区接驳专线、定制化客运服务,才是提升游客体验的最优解,当我们在玉龙雪山脚下乘坐环保巴士,或是沿着独库公路欣赏移步换景的美色时,或许能更深刻体会到——交通方式的选择,本质上是对旅行节奏与景观价值的双重尊重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