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地域特色是核心竞争力
旅游景点的小吃不仅是味觉体验,更是地方文化的缩影,游客在选择目的地时,往往会因“舌尖上的吸引力”而心动,如何在景区打造一款受欢迎的小吃?关键在于抓住三个核心:文化属性、便捷性、记忆点。
文化属性:讲好故事才能留住人
小吃与地域文化深度绑定,才能形成差异化,成都锦里的糖油果子、西安回民街的肉夹馍、南京夫子庙的鸭血粉丝汤,之所以成为“打卡标配”,是因为它们承载着当地饮食传统。
操作建议:
- 挖掘本地传统小吃,改良工艺(如降低油腻感、调整甜度);

- 结合景点历史或传说,设计趣味标语(如“乾隆下江南钦点的桂花糕”);
- 用可视化制作流程吸引游客(现场捶打糍粑、手工拉面)。
便捷性:场景决定消费习惯
景区小吃需适配游客的移动场景,体积过大、食用麻烦的产品(如整只烤鸭)容易劝退消费者,而“拿在手里边走边吃”的品类更受欢迎。
典型案例:
- 乌镇西栅的定胜糕:一口大小,纸袋包装防烫手;
- 厦门鼓浪屿的麻糍:现包现卖,30秒出餐;
- 长沙橘子洲头的糖油粑粑:竹签串起,边走边嚼。
记忆点:颜值与传播缺一不可
社交时代,小吃需具备“拍照价值”,色彩鲜艳(如紫色糯米饭)、造型独特(如动物形状包子)的产品天然吸引镜头,可设计互动环节增强体验感——让游客参与制作、提供定制刻字服务,甚至推出“限量款”激发分享欲。
风险规避:
- 避免盲目跟风网红产品(如景区卖芝士榴莲饼易同质化);
- 食材供应链需稳定,防止因客流波动导致品质下降;
- 定价参考周边消费水平,溢价不超过20%。
长期经营:口碑比流量更重要
某古镇曾引入“冒烟冰淇淋”短期内引流,但因口感差、定价高,最终损害景区形象,反观杭州灵隐寺的素斋月饼,坚持手工制作、用料扎实,每年上市即成爆款。
对景区而言,小吃不仅是味道的记忆载体,更是文化传播的桥梁,与其追求短期收益,不如深耕品质,让每一口食物都成为游客重访的理由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