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旅游景点是天然的流量聚集地,每年吸引大量游客,但如何在其中找到合适的经营项目并实现盈利,需要结合市场需求与资源特点,以下从实际运营角度出发,分析几个可行性较高的方向。
特色小吃与饮品
景区餐饮的核心在于“便捷+差异化”,游客普遍追求快速消费与地域特色,例如现制冰粉、手工糍粑、地方茶饮等,关键点在于产品标准化——既能保证出餐速度,又能突出本地风味,某热门古镇的桂花酿米酒摊位,日均流水超8000元,秘诀在于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包装结合,兼顾口感与便携性,注意避开同质化竞争,优先选择制作流程简单、原料易保存的品类。
文化创意产品
景区纪念品市场长期存在“千篇一律”的问题,但近年游客更愿为独特体验买单,例如非遗技艺体验包(如扎染材料套装)、定制姓氏篆刻、微型景观盆栽等,杭州某景区推出的“南宋官窑DIY体验”,单件定价198元,复购率达35%,因其将文化元素转化为可参与的过程,需注意产品需具备轻量化、易携带属性,同时附加文化解说卡片提升价值感。
主题化摄影服务

约72%的游客会在景区主动拍摄打卡照,但专业摄影仍有市场缺口,重点在于提供场景化服务:汉服妆造+古建筑拍摄、无人机航拍短视频、全家福即时打印等,黄山某摄影点通过租赁古风服饰(50元/小时)搭配定点拍摄(99元/5张),旺季单日营收破万元,需提前规划拍摄动线,减少游客等待时间,并配备快速修图技术。
沉浸式体验项目
新一代游客更看重互动感,可开发与景点文化契合的体验项目,例如在山水景区设置户外剧本杀路线,在历史街区运营AR寻宝游戏,或在生态园区开设自然教育工坊,成都某古镇推出的“古驿道密信解密”活动,通过小程序引导游客探索商铺,带动合作商家客单价提升40%,此类项目需控制体验时长在30-60分钟,并设计明确的奖励机制。
季节性快闪业态
针对不同时段游客需求变化,灵活调整经营内容,春季可推出风筝彩绘、樱花主题茶歇;夏季设置水枪互动站、冰品车;秋季经营落叶标本制作;冬季开发暖手饮品站、祈福灯售卖,关键在于提前1-2个月筹备,利用社交媒体预热,例如冰雪大世界周边的暖宝宝自动贩卖机,通过抖音定位推广,单点位月销超3000件。
个人认为,旅游景区的商业逻辑在于“用轻资产撬动流量价值”,优先选择启动成本低、可快速迭代的项目,同时建立用户反馈机制——定期观察游客停留时长、拍照热点区域、垃圾桶内丢弃物类型,这些细节往往比问卷更能反映真实需求,最终能持续盈利的业态,必然同时满足“解决游客即时需求”与“创造记忆点”的双重价值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