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旅游景点经营生意,选品直接决定成败,游客需求多元,但核心逻辑清晰:产品需满足“便携、特色、记忆点”三大要素,同时兼顾实用性与场景适配度,结合实地调研与消费数据,以下方向值得重点考虑。
一、地域文化符号的实体化
旅游的本质是体验差异化文化,将地方特色转化为可携带的商品,是稳赚不赔的生意。
非遗手工艺品:如苗银饰品、苏绣团扇,单价适中且具备收藏价值;
本土食品升级版:将传统小吃改良为独立包装,如西湖龙井酥、成都麻辣牛肉干,保质期延长至1-3个月;
文化IP衍生品:与景区联名的盲盒、冰箱贴,或方言主题文创,如“厦门话”明信片、“西安城墙”拼图。

关键点在于避免同质化,若景点已有大量同类商品,可尝试细分赛道——比如在古镇卖竹编包,主打“轻便+古风穿搭”概念,比普通工艺品更易触发购买欲。
二、即时体验型消费品
游客在行程中会产生大量即时需求,需快速决策、高频消费的产品更具优势:
解暑/保暖用品:夏季的迷你风扇、冰凉贴,冬季的暖手宝、发热鞋垫;
拍照道具:汉服租赁(搭配速拍服务)、ins风泡泡机、定制手举牌;
轻量化餐饮:现场制作的竹筒奶茶、可边走边吃的拇指生煎,单价控制在15-30元区间。
此类商品需强化场景关联性,例如在登山入口处出售折叠登山杖,比山脚店铺销量高出47%(数据来源:2023年黄山景区商户调研)。
三、情感溢价型纪念品
旅游消费带有强烈的情感驱动属性,两类产品易触发冲动消费:
1、个性化定制服务:现场刻字的手链、即拍即印的景点照片钥匙扣;
2、限量概念品:标注“XX景区限定”的节气礼盒、每日限售100份的文创雪糕。
某江南水乡商户测试发现,增加“免费刻生肖”服务的紫砂茶杯,毛利率提升至68%,复购率增加21%。
四、被忽视的“便利刚需”
游客常为减轻负重放弃携带日用品,以下品类常出现临时采购需求:
- 便携充电宝(支持异地归还)
- 一次性压缩毛巾/马桶垫
- 防晒冰袖/折叠遮阳帽
- 手机防水袋(尤其在水上项目区域)
建议采用“套餐策略”,登山急救包”(含创可贴、消毒棉片、薄荷糖)售价38元,成本不足8元。
个人观点:
景区商业的本质是“贩卖体验的时间延伸”,一杯普通奶茶卖20元遭投诉,但换成“大明湖畔夏雨荷同款”故事包装,搭配荷叶杯套,定价28元仍能热销,游客买的不是商品,是旅行记忆的实体化载体,重点不在卖什么,而在如何让产品成为游客“朋友圈里的社交货币”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