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冬季雪景旅游区吸引大量游客的同时,也为商家提供了丰富的盈利机会,如何在冰雪覆盖的景区中找到合适的商品或服务,既能满足游客需求,又能实现高效变现?以下从实际运营角度分析几类热门选择。
**1. 保暖装备与特色纪念品
冰雪环境中的游客对保暖需求极高,手套、帽子、围巾、暖宝宝等成为刚需品,但若想提升利润,需结合景区特色设计产品,印有当地地标图案的毛线帽、定制款滑雪手套,或限量发售的雪景明信片,既能满足实用需求,又具备收藏价值,复购率显著高于普通商品。
**2. 热饮与便携食品
低温环境下,一杯热饮的吸引力远超日常,景区内现制热巧克力、姜茶、红枣茶等单价低、成本可控,搭配便携包装的烤栗子、烤肠或能量棒,可快速形成消费组合,建议在缆车入口、滑雪场休息区等人流密集点设摊,缩短游客决策时间。
**3. 冰雪体验项目增值服务
滑雪板租赁、雪地摩托体验等传统项目竞争激烈,利润空间有限,商家可尝试推出差异化服务,如“新手滑雪私教课”“雪地摄影跟拍”或“夜间灯光滑雪专场”,以摄影为例,单次收费200-500元,成本仅为设备折旧和人力,利润率可达60%以上。
**4. 本地化文化衍生品
深度挖掘景区所在地的文化元素,推出独家商品,东北雪乡可制作手工剪纸雪景画,藏区雪山可开发牦牛毛绒玩偶搭配吉祥符,此类产品需注重故事包装,通过展板或二维码链接讲述设计理念,增强游客的情感认同,从而提升溢价空间。
**5. 季节性限时服务
利用雪季短暂的特点,推出节日限定商品,圣诞节前后可销售手工圣诞挂饰搭配雪景盲盒;春节时段推出冰雪主题红包、对联套装,针对家庭游客提供“雪地亲子DIY工坊”,家长与孩子共同制作冰雕小件,单次体验收费150-300元,兼具趣味性与盈利性。

个人观点:雪地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“场景稀缺性”,商家需跳出传统零售思维,将商品与服务嵌入游客的体验流程中,通过情绪价值拉动消费,一杯普通奶茶售价15元,但在零下10℃的观景台搭配“暖心故事卡”,价格可升至25元且供不应求,差异化与本地化,始终是冰雪经济中的盈利密码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