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西旅游,为何评价遇冷?这些痛点亟待破解

漫步在平遥古城斑驳的砖墙下,想象着晋商票号的辉煌,本是穿越时空的浪漫,打开知名旅游平台的评论区,"服务态度差"、"景区管理混乱"、"配套设施跟不上"等字眼却屡见不鲜,山西坐拥云冈石窟的千年佛光、五台山的清凉圣境、壶口瀑布的奔腾怒吼,为何游客体验与资源禀赋间,似乎横亘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?
服务意识,跟不上千年古韵的温度
期望在云冈石窟感受千年微笑的震撼,却可能因工作人员不耐烦的催促而兴致索然;想在乔家大院细品晋商文化,却遭遇导游潦草的讲解和频繁的购物引导,一位游客在知名平台留言:“在XX大院,询问洗手间位置,工作人员眼皮都没抬,随手一指,结果绕了一大圈才找到,千年文化,抵不过一个真诚的微笑?” 服务意识欠缺、态度生硬,成为拉低游客体验感的首要因素,游客期待的不仅是宏伟建筑,更是与这片土地人文温度的连接,所幸,山西已启动“金牌导游”培养计划,2023年全省培训导游及讲解员超2.1万人次,期待更多真诚微笑成为山西新名片。
设施与管理,现代体验的“短板”
踏访悬空寺,惊叹于其凌空危挂的奇绝,但狭窄陡峭的通道、略显陈旧的防护设施,难免让部分游客望而却步,在部分热门古城,旅游旺季时人流疏导预案不足,导致核心区域拥挤不堪,一位游客分享:“在平遥,拖着行李箱在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找预订客栈,昏暗的巷子没有清晰指示牌,体验实在狼狈。” 停车位紧张、旅游高峰期交通疏导不力、景区指示系统不清晰、部分设施老旧维护不及时……这些“硬伤”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游览的舒适度与便利性,现代旅游体验的便捷与安全,是古老文化焕发新生的基础支撑。
过度商业化,稀释了文化的纯粹

怀着朝圣之心步入五台山的古刹,不绝于耳的香火推销声却可能打破那份清幽;本想沉浸于古城的历史脉络,却发现核心区域充斥同质化严重的旅游纪念品商店,甚至存在诱导消费现象,一位资深旅行者感慨:“在XX古城,几乎每条主要街道都被‘网红小吃’和‘特产店’占据,原住民的生活气息难觅,感觉更像一个大型仿古购物中心。” 当文化空间被过度商业行为侵蚀,游客寻求的历史真实感与精神共鸣便被削弱了,如何在保护开发中守住文化根脉,平衡商业活力与体验纯粹性,是景区管理的深层课题。
曙光已现:改变正在发生
直面问题是改进的第一步,近年来,山西省文旅部门显然听到了游客的声音,并积极行动:
- 重拳整治市场秩序: 持续开展专项行动,严厉打击“黑车”、“黑导”、强迫消费、价格欺诈等扰乱市场行为,2023年全省旅游投诉量较往年显著下降约18%,市场环境逐步净化。
- 基础设施提质升级: 加大投入,推进重点景区交通接驳优化、智慧停车系统建设、游客中心升级、无障碍设施改造及厕所革命,云冈石窟、皇城相府等头部景区在此方面已有明显改善。
- 服务能力强化培训: 上文提到的“金牌导游”计划覆盖广泛,同时加强对一线服务人员的标准化、人性化服务培训,提升整体服务软实力,部分景区已试点引入第三方服务质量暗访评价机制。
山西价值:被低估的文化宝藏
批评之余,必须看到山西独一无二、不可替代的文旅价值:
- 地上文物看山西: 从北魏的云冈石窟到唐代的佛光寺东大殿,从宋金的晋祠圣母殿到明清的边靖楼,古建筑遗存时代序列完整、数量冠绝全国,是真正的“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”。
- 晋商精神活化石: 平遥古城、王家大院、常家庄园等,不仅是宏伟的建筑群,更是理解中国近代金融业发展(票号)和商业伦理(晋商精神)的鲜活教材。
- 壮丽山河与古建交融: 壶口瀑布的雷霆万钧与周边古渡口遗迹,恒山悬空寺的奇险与建筑智慧,五台山清凉圣境与佛教祖庭的庄严,自然与人文在此交织出震撼画卷。
山西不缺顶级的旅游资源,缺的是让游客从“慕名而来”到“满意而归”的全链条优质体验,服务意识的根本性转变、基础设施与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、商业开发与文化保护的精细平衡,每一项都是硬骨头,当服务的温度能匹配文物的厚重,当管理的精细能呼应古建的精致,当游客的舒适与文化的尊严被同等珍视,山西旅游的金字招牌,才能真正擦亮,让这片承载着中华文明最厚重篇章的土地,赢得与之相配的掌声与热爱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