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五点半,山风还带着凉意,石阶在微弱的天光里向前延伸,这是我第三次登黄山,却依然像第一次那样心怀敬畏,脚步落在青石板上,发出沉稳的声响,与林间的鸟鸣交织成独特的登山序曲。
行至半山腰,云雾开始流动,它们不是静止的,而是像有生命的河流,缓缓漫过山脊,松树在雾中若隐若现,墨绿的针叶挂着细密的水珠,最让人惊叹的是那些扎根在峭壁上的古松,枝干遒劲,姿态各异——迎客松舒展着臂膀,连理松相依相偎,竖琴松的枝条垂落如弦,它们不是刻意造景,而是在严酷环境里自然生长的生命杰作。
继续向上,石阶变得陡峭,扶着绳索前行时,能感受到掌心的粗糙触感,身边经过挑着物资的工人,他们的脚步踏实而均匀,古铜色的皮肤在晨光里泛着微光,这是黄山另一种真实——不仅属于游客,更属于日复一日守护这里的人们。
登上光明顶时,太阳刚好跃出云海,金色的光芒瞬间洒满群山,云浪在脚下翻涌,有个孩子轻声问母亲:“云海里会不会住着龙?”母亲笑着指向远处的山峰:“你看,那些山尖不就是龙的背脊吗?”这样的对话,比任何导游词都更打动人心。
在西海大峡谷,我遇见了一位写生的老人,他的画板上,黄山不是明信片上的标准模样,而是带着他个人理解的笔墨韵律。“每次来画得都不一样。”他说,“山是活的,笔墨也要跟着活起来。”他的画箱里装着不同季节的写生稿,春天的杜鹃、夏天的云海、秋天的红叶、冬天的雪松,记录着黄山四季的变化。
下山时选择了一条较偏僻的小路,这里的石阶布满青苔,两旁是茂密的竹林,突然在转弯处看见几只短尾猴,它们并不怕人,只是安静地啃着野果,我们互相打量片刻,它们便消失在竹林深处,这种不期而遇,让人感受到山林真正的节奏。
坐在回程的缆车上,望着渐行渐远的山峰,突然明白黄山的魅力不仅在于奇松怪石,更在于它让每个来访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体验,摄影师等待最佳光线,植物爱好者研究独特植被,登山者挑战自我极限,诗人寻找创作灵感,这座山以它的博大包容着所有到访者,同时又保持着亘古不变的庄严。
或许这就是我们总想回到山里的原因——不仅为风景,更为在行走中重新认识自己,在自然里找回最本真的状态,黄山不会改变你,但它提供了一片让心灵沉淀的空间,当双脚实实在在地踏在山路上,当呼吸与山风同频,我们便与这座古老的山脉建立了某种联结,这种联结会留在记忆里,成为再次出发的力量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